中国观众最熟知却鲜见原作的艺术大师——列宾来了!

《1698年的索菲娅公主》《库尔斯克省的宗教行列》《意外归来》《萨特阔》等多幅列宾代表作系首次来华与中国观众见面。_中国观众最熟知却鲜见原作的艺术大师——列宾来了!

《自画像》@特列季亚科夫画廊

在世界艺术史的大师名录上,有一位艺术家的名字为无数中国观众所熟知,并以其无与伦比的绘画技巧和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深深影响了中国几代艺术家的创作理念与审美追求。他就是俄罗斯现实主义绘画巨匠、俄罗斯民族艺术的“视觉诗人”——列宾。

与梵高、莫奈等西方艺术大师相比,这位创作了《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库尔斯克省的宗教行列》《意外归来》等传世杰作的绘画大师,其原作却鲜少在中国展出,不能不说是中国艺术爱好者的一大遗憾。

展览现场(摄影_台馨遥)

7月22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俄罗斯特列季亚科夫画廊,共同推出“涅瓦河畔的遐思——列宾艺术特展”。展览通过“河畔船歌:艺术之旅的开始”“广袤大地:现实主义的求索”“时代史诗:民族灵魂的光辉”“暮色沉思:晚年的自由之境”四大篇章,以92件油画和素描作品,系统梳理了这位巡回展览画派巨匠的艺术生涯。其中,《1698年的索菲娅公主》《库尔斯克省的宗教行列》《意外归来》《萨特阔》等多幅列宾代表作系首次来华与中国观众见面。《库尔斯克省的宗教行列》更是以近4米宽的画幅,震撼呈现俄罗斯众生相与命运图景。

《意外归来》@特列季亚科夫画廊

八大创作群组展示名作巨制从无到有的过程

与一般经典油画展的呈现方式不同,此次展览在展陈上创新采用创作群组的方式,揭示名作如何从田野写生到巨制落成的全过程,以更为直观的方式让观众感受列宾严谨的创作逻辑。

展览现场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油画小稿(摄影_台馨遥)

展览共展出8个列宾重要作品的创作群组。其中,《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创作群组,从中国观众最为熟悉的名作《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出发,展出纤夫肖像速写、场景素描、油画小稿等。

《纤夫涉水》@特列季亚科夫画廊

与列宾同游伏尔加河的胞弟瓦西里·列宾的肖像(摄影_台馨遥)

1868年,还在圣彼得堡皇家美术学院读书的列宾在涅瓦河上第一次见到纤夫,萌生了创作这一主题的想法。五年后,他完成了享誉世界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展览开篇以与列宾同游伏尔加河的胞弟瓦西里·列宾的肖像为开篇,展出列宾在旅行期间完成的纤夫速写、素描和草图,展现了列宾极高的色彩修养和对表现对象形体十分扎实而有力的塑造。

为时代造像

展览中大量作品系列宾不同时期所作肖像画和人物群像。列宾善于以肖像画为时代造像,他一生中与众多俄罗斯同时期名人往来频繁,他们中有政治家、文学家、化学家、诗人、激进知识青年群体等。与此同时,列宾也将目光投向普通民众,以冷静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定格了19世纪俄罗斯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图景和精神画像,涵盖了俄罗斯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展览现场(摄影_台馨遥)

这些人物肖像呈现了列宾不同时期艺术创作重心和风格的演变,也展现了列宾在刻画人物时的高超技艺,即对人物动态、表情、气质的生动捕捉和再现。

列宾笔下的家人(摄影_台馨遥)

1871年,列宾携家人公费赴巴黎留学,此期正值法国印象派流行,女儿维拉的肖像可见受到了马奈画法的启发。

《斯塔索夫在帕尔戈洛沃附近斯塔罗日洛夫卡村的乡间别墅》@特列季亚科夫画廊

在巴黎,列宾接受特列季亚科夫的委托,为屠格涅夫画像。斯塔索夫是其终身导师与挚友,本次展出的两幅肖像是列宾为其所作肖像总数的十分之一。

展览现场(摄影_台馨遥)

《库尔斯克省的宗教行列》@特列季亚科夫画廊

现场展示的创作稿(摄影_台馨遥)

返回俄国后,列宾回到故乡丘古耶夫,俄国外省生活成为他关注的主题。19世纪70年代末,列宾进入创作高峰期,艺术风格转向现代性。在“广袤大地:现实主义的求索(1877—1882年)”单元中,核心展品《库尔斯克省的宗教行列》及素描、油画习作和小稿,以画中小世界映射了俄国大世界,是此次展品中的一大亮点。

《1698年的索菲娅公主》@特列季亚科夫画廊

1877年列宾迁居莫斯科,次年加入巡回展览画派,以索菲娅公主为主题创作首幅历史画。在莫斯科,列宾结识了文学家、音乐家等友人,并以肖像画家的敏锐为他们留下珍贵画像——本次展出的克拉姆斯科依与特列季亚科夫的肖像即为其中代表。以妻子维拉为模特的《歇息》,则展现了画家捕捉瞬间的功力与脉脉温情。

《帕维尔·米哈伊洛维奇·特列季亚科夫肖像》@特列季亚科夫画廊

《歇息》@特列季亚科夫画廊

19世纪80年代,列宾聚焦新兴的激进知识青年群体, 《宣传者被捕》《忏悔之前》均表现憧憬“村社社会主义”的革命者。最著名的《意外归来》(1884—1889年)也属此主题,从草图可见画家最初设定主人公为女性,后改为男性,体现他对理想主义者悲剧命运的深刻思考。

《扎波罗热哥萨克给土耳其苏丹回信》(草图)@特列季亚科夫画廊

1880年夏,列宾赴乌克兰为《扎波罗热哥萨克给土耳其苏丹回信》收集素材,这件历时12年的巨制是其重要代表作。列宾与托尔斯泰长达30年的友谊催生出多幅画像,1887年所作《列夫·托尔斯泰肖像》被认为是其中最杰出者,表现出这位“农民伯爵”和文坛巨匠的独特气质和精神魅力。

《列夫·托尔斯泰肖像》@特列季亚科夫画廊

俄罗斯民族精神的视觉史诗

1900年起,列宾定居圣彼得堡附近库奥卡拉的“佩纳特”庄园,此处成为他后半生的居所与画室。1894至1907年,他任皇家美术学院教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并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

20世纪初,列宾受托创作巨幅群像《1901年5月7日国务会议百年庆典》及系列草图,呈现81名国务成员,堪称俄国艺术史独特之作。

展览现场(摄影_台馨遥)

1903年的《“多么自由!”》以浪漫笔触描绘海浪中牵手的情侣,褪去了现实主义的沉重之感。正如列宾所言:“直到生命最后一刻,(我)还在无尽的艺术魅力中探寻深不可测的内涵。”年龄的增长,从未使列宾丧失对生活的热爱与赞美。他那超越时代的艺术之光,至今仍照亮俄罗斯的艺术苍穹。

《晚会》@特列季亚科夫画廊

在展览的尾声部分,配合列宾所创作的同时代人物肖像,展览特设列宾与同时期名人好友的“互动专区”,通过社交软件聊天对话的形式,再现列宾与好友往昔交往的点滴,邀请观众一同走进艺术大师的“朋友圈”和内心世界,见证绘画如何与文学、音乐共振,共塑民族精神的黄金时代。

展览现场(摄影_台馨遥)

展览同时得到了俄罗斯国家博物馆的大力支持。展期将持续至2026年1月11日。(文字报道/台馨遥,作品图片由国家博物馆提供)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