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民间美术造型特征与现代构成原理在版画创作中的应用
一一版画创作随感
李雷
我国的民间美术,一直是作为人民大众最基本的情感而生存与发展,她有着质扑、淳厚的人文精神。现代构成则是充分体现着当今科学飞速发展的时代脉搏,广泛地应用于衣、食、住、行等各个领域。同时,现代构成也为造型艺术增添了许多新的表现手段。近年来,民间美术造型特征与现代构成原理在创作中的结合应用,也逐渐引起广大美术工作者的普遍关注。
民间美术是我国悠久文化历史的积淀,在反映的题材与内容方面,不仅体现事物或生活本身,而且把自然中的山水、草木、鸟兽和虫鱼以主观的想象,并运用概括、 简练的自然与抽象形态象征着人们的意念与感情,产生了造型特征比较鲜明的图形纹样,在民间的木版年画、剪纸、挑花、玩具及其它民间美术中得以长期的通用。在民间广泛流行的“老鼠嫁女”,就是把老鼠作为子孙繁衍之神的抓髻娃娃的崇拜。以狮喻“男”,绣球喻“女”等图形的应用,象征着多生贵子的“石榴”,代表着长寿的“桃子”以及莲(连)生贵子,鸡(吉)庆有鱼(余),蝠(福)、鹿(禄)等文字谐音的运用,都是反映劳动人民扑素的思想感情和祈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社会的进步开放,以及国际文化的频繁交流,尤其是现代构成原理的引入,传统的民间美术所反映的内容及形式, 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人的精神生活。现代构成新的设计形式,确实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它是以强调和使用简单的几何图形和明亮的色彩来表达现代世界本质和精神。但是,从反映人的本能情感的意义来看,又不如传统的民间美术作品更感人,更生动。民间美术以少胜多,将虚化实,节外生枝,舍表求里,移花接木强调自我意识和对事物内在本质认识的鲜明造型特征以及艺术形式的多样性,不规则性与现代构成强调设计创造意境的造型观念形成了有机的互补。因而,反映火热的农村生活,提倡移风易俗,科学种田,勤劳致富等新题材的农民画、剪纸、门画及其它形式的民间美术,随着时代的发展应运而生,我们在我国的农村、城镇广为流传。民间画家吸取现代构成新的理念、新的形式、新的语汇,来反映现代人的生活、情感,丰富着我国的民间美术创作。
民间美术的构图与现代构成的设计形式,多是在二维的平面空间中以表现三维的立体空间为目的。现代构成是遵循着谐调、精确、均衡、秩序等审美原则,运用“分割”形式要素,形成设计中的严整性,和谐性及完美性,不断地创造新的形态,给人以新的视觉感受。现代构成还常用高科技手法使设计超出三维立体空间而具有时间性、科幻性。民间美术的造型较重视情感意识的体现。主要人物画得很大,次要人物作为陪衬画得较小,形成大与小的对比,画面空间处理无近大远小、虚实之分,画面所要表现的物体都需看的清楚。充分运用了中国传统散点透视的表现手法,这和现代构成的焦点透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是,民间剪纸中对称图形的相连,木版年画门神左右对称画面的区分以及民间绘画 中不必要形象部位的遮挡等造型手法,和现代构成中的连接、分离、复叠等形式因素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这说明了传统的民间美术造型特征中存在着现代构成的许多因素,而现代构成中也同样地存在着民间美术的很多基因。寻找民间美术与现代构成中的共同点,这为两者的结合应用,提供了较好地理论依据。
我在版画创作中,立足生活,力求把自己对生活的体验以及对民间美术的感悟,吸取民间美术中的造型手法和现代构成的形式因素,追求艺术构成中的几何秩序和交错美,探索着一条民间美术造型特征与现代构成相结合的创作道路。以民族音乐为题材的《民乐》组画的创作中,我选择了几件最具代表性的乐器,作为画面中主要的构成符号,并吸取民间剪纸,陕北布堆画简洁、夸张的造型手法,在构图上采用民间美术“中心展开”的方法,突出主要形象,把次要物体作为陪衬,宾主关系明确,在画面主体形象的处理上,注重神似,舍去不必要的细节,夸大突出重要部位,头部大于正常比例,在平面的头形上眼睛又处理得格外醒目。图案设计采用传统的花卉纹样及我国古代门窗、家具造型,画面用传统的散点透视与现代的焦点透视方法相结合,前后层次的处理利用现代构成透叠、交错等形式因素。
《心中的歌》是表现农村题材的一幅作品,画面中,小伙和姑娘用他们粗犷、纯朴的嗓音,唱出了山区农家人的喜悦,歌颂改革开放后农村的新面貌,倾诉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构成中,采用民间美术“以少胜多”的造型特征,几颗玉米象征着满山遍野的庄稼,几头牛羊寓示着六畜兴旺,而歌手则夸张处理成四个对称的头形,田野、庄稼、牛羊等图形符号形成流畅的曲线贯穿于头形之中,形成前后层次的透叠,并突出五官的部位,更能显示出放声高歌的欢乐心情。这两幅作品力求体现感性的造型意识与理性的构成观念结合,使作品既能表现朴素的民族感情,又能给人以构成美的享受。
点、线、面作为造型要素,以抽象的形态存在于自然物象之中。在现代构成中,它们是以几何形态属性而出现,并被理性的分析、应用。在诸多点、线、面不同形态的组合过程中通过点的大小,线的动静和面的虚实等因素来表现形态关系变化的秩序性,获得多元变化中的统一。通过点、线、面以及色彩这些构成的基本原理,为绘画提供更多的方法和手段,创造出独特的艺术美感。民间美术中,点、线、面不仅仅是表现物体的轮廓和体面,同时也表达民间画工自己赋于形体的活力和情感。不同的表现形式,点、线、面有着不同的表现手法。民间绘画追求自然流畅的线描,意在使线似有似无融汇在物象之中。线条还被用来表达人的想象和幻觉,民间绘画经常用两根线来区分梦境与现实,还运用线的秩序、节奏,对不具体不固定的现象,用相对固定的形象表达出来。如,云、流水、烟火等,使抽象的东西具象化。点在民间美术中,多以排列成线来表现物体的形态,象贵州威宁回族的挑花,是根据布纹来挑成点状构成几何纹样,显得形象别致,丰富多采。在民间兰印花布中,点是经常被用来组成图案纹样,显得整齐而富于变化。在剪纸、刺绣等民间美术中,点、线、面被组合起来使用,随意性较强。因而产生了重于表意的造型特征和自由灵活的表现手法。
在版画创作中,我把点、线、面力求融进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之中,并富于它们以情感。点作为造型符号,穿插于画面之中,而线则是利用面与面,点与面之间的交错等抽象性地体现出来,突出点、线、面在画面中组合上随意性与设计性的结合。作品《秋阳下的黄土坡》采用象征性造型手法,点作为粮食的象征符号喻示着五谷丰登,人物、玉米枝干形成面被融合在点状之中,仿佛置身于金色的海洋,充满着丰收的喜悦。把人们朴实的感情与现代构成中的交错、透叠、相切等形式因素进行结合,充分体现民间美术点、线、面组合的灵活性与现代构成设计形式秩序性的统一。
民间色彩是源于人的原始本能的色彩反映,是一种真正具有感人的色彩形式。民间色彩多用红、绿、黄、黑、白等色,纯度越高,越使人感到悦目。民间美术在色彩的使用上,大都充满着强烈的对比。如,山东木板年画白色底子上的红、 绿、黄、紫色;河南淮阳泥玩具黑色底子上的红、绿、黄、白色以及晋南民间刺绣红色底子上的黄、绿、兰、黑等色的运用。在视觉上形成了补色对比,色相对比,明暗对比,及共同作用强烈的同时对比的色彩效果。民间画工以“好看”和“难看”来本能的区分色彩搭配的优劣,反映出民间色彩粗犷、质朴的阳刚之气。现代构成则是运用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等色彩属性进行渐变、均衡、对称、对比、节奏及调和等形式。使色彩的构成恰到好处,在对立、统一中达到色彩美、构成美。
我在创作色彩的运用上,把民间色彩的红、黄、绿、兰、黑、白等强烈的对比色加入现代构成中无色系的灰,因为灰色的适应性最强,可以同任何强烈的颜色和谐。使色彩的鲜艳度减弱,变强对比为弱对比。 黑、白、灰穿插于画面之中,并利用色彩的面积,色彩的冷暖及色彩的位置等现代构成的形式因素,求得视觉上的平衡。作品《心中的歌》选用了民间色彩中红与兰两个对比色,象征着火热的激情和充满希望的田野,黑、白、灰在红、兰两色中穿插使用,起到了画面的稳定调和作用。突出设计性、装饰性,以达到画面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寻求着一条民间色彩与现代构成色彩相结合的创作之路。
综上所述,民间美术的象征性、表现性、集体性和稳定性只有与现代构成充满理性逻辑推理的思维方法及设计形式进行结合应用,从多角度联系着人的视觉,人的情感,才能产生出既有时代气息,又有鲜明民族风格的美术作品,来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美化人民的生活,陶冶人的情操。
(定稿于2024年9月)